原產(chǎn)緬甸,泰國,印度和印度尼西亞,老撾等地,其中以印尼,泰國,緬甸最為著名。
中國云南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等地普遍引種。
形態(tài)特征
大喬木,高達40米;小枝淡灰色或淡褐色,四棱形,具4槽,被灰黃色或灰褐色星狀絨毛。
葉對生,厚紙質(zhì),全緣,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15-45(-70)厘米,寬8-23-(37)厘米,頂端鈍圓或漸尖,基部楔形下延,表面粗糙,有白色突起,沿脈有微毛,背面密被灰褐色至黃褐色星狀毛;側脈7-12對,第三回脈近平行,在背面顯著隆起;葉柄粗壯,長2-4厘米。
圓錐花序頂生,長25-40厘米,寬30厘米以上;花有香氣,但僅有少數(shù)能發(fā)育;花萼鐘狀,萼管長2-2.5毫米,被白色星狀絨毛,裂片較萼管短;花冠白色,花冠管長2.5-3毫米,裂片長約2毫米,頂端圓鈍,被毛及腺點;子房被糙毛;花柱長3-4毫米,柱頭2裂。核果球形,直徑12-18毫米,外果皮茶褐色,被氈狀細毛,內(nèi)果皮骨質(zhì)?;ㄆ?月,果期10月。